新华网长沙5月9日电(记者史卫燕)近日,国内首家江豚保护机构“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涉嫌“敲诈勒索”一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背后所折射的某些公益组织管理混乱、规则不明等问题更是引起国内公益界人士的广泛讨论。
“此次事件的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
“在我看来,出现问题是社会组织发展大浪淘沙的必然过程。”长沙仁与公益组织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史铁尔表示,“此次事件也集中体现了国内一些公益组织所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偶然的事件,必然的结果。”
业内人士透露,像所有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事物一样,公益组织目前隐患颇多。其中,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机构管理混乱、组织定位模糊、专业化水平较低是国内不少公益组织的“通病”。
“在项目资金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很少有组织会聘请专职财务工作人员,多为兼职,这样易导致财务疏漏。”长期观察国内组织财务状况的一位机构负责人表示。
缺乏专业性是困扰民间公益组织的又一重大问题。“没有"公益组织学"这样的学科专业,可以说,我们都是外行在做内行的事。”多年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周灿英表示,“组织发展多依靠负责人的个人能力和眼界胸怀,这也导致个人崇拜等在一些组织中盛行,为独断专行甚至公器私用埋下了伏笔。”
“我和同事前几天做了一次大脑风暴,主题就是"我们机构是如何死的",结果发现要活很难,要死太容易了—一次偶然事件的冲击、一笔资金的延期都可能导致机构瘫痪甚至死亡。”一家知名公益组织负责人感慨地说。
且慢“造神”,且慢“杀神”
“说实话,许多人觉得公益组织就是完美无缺、充满爱心,这也让身在其中的人多少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困惑和无奈。”湖南省环保社团联合会理事长何建军表示,“一些组织负责人甚至可以享受"公益教父"般的拥护,可一旦出现质疑,机构形象就很难不一落千丈。”
在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成员涉嫌“敲诈勒索”案中,涉案志愿者表示,自己长期无偿将车辆用于江豚保护,却无法报销油费、修理费等运行费用,才想到用渔民给自己的钱进行补贴。
采访中,相关组织负责人普遍指出,“公益应无偿”的认识误区导致目前一些公益组织专职人员没有工资,甚至部分志愿者被迫贴钱做好事。
“公益就是做善事,不仅应无偿而且应倒贴,这种错误观念甚至在公益组织内部都广泛存在,他们不了解公益机构需要专职人员维持专业、规模、可持续运转,不能完全无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表示,“国外公益组织的管理经费可达30%,但在国内的大环境下,一些公益组织一再降低管理成本,甚至还不达6%。”
他举例说,汶川地震中,国内不少公益组织为赢得公众和企业的捐款,承诺零项目管理费用进行救灾。然而,交通出行、人员食宿、办公成本等一系列不得不支付的费用,一些机构只得贴钱做事甚至制作假账。
而缺乏对公益组织的项目评估也使不少机构“跑偏”。“很多机构过于重视宣传,以媒体报道作为自己的成绩。但事实上,宣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在众声喧哗之后,事情没有任何进展,那该项目就该判为"无效"。”公益组织“绿色潇湘”的负责人戴晓艳告诉记者。
“公益其实是很专业的事”
“公益事业不能仅凭热情,公益是为公共利益解决问题。”戴晓艳表示,公益组织的规范化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草根组织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运动式公益转向正规化公益,个人崇拜式的组织结构向民主管理的结构调整。
她所服务的“绿色潇湘”公益机构正在探索公益组织规范发展模式,以健全的理事会制度和管理架构保障民主决策,对外定期发布包括财务明细在内的工作报告确保公开透明。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应出台进一步规范公益组织的法律条文。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公益组织的保护和规范刚性不足,缺乏对违反规定的惩戒措施。
“政府对公益机构的管理,不能是"一管就死",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在规范培养的基础上让其"宽进严出"。”何建军认为,政府在放开社会组织登记的同时,可以委托团委、文明办等部门对公益组织进行必要的培训、服务、管理工作。
史铁尔表示,我国一些省份建立了对社会组织的系统督导及全面评估的第三方管理机制,其中,督导机构负责对社会组织能力进行持续培训,社会组织评估机构对社会组织的运作全过程进行监督,取得一定成效,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