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莫让善良成为枷锁

2015-05-23 09:08:12      来源:

  英国九旬慈善老人奥利芙•库克,面对慈善团体纷至沓来的捐款请求,不堪重负而自杀,在英国引发震动。(新华社 2015年5月17日)

 
  在这一起事件中,这个老人的人生遭遇很坎坷,而最终结局无疑也是可悲的。她行善80年,总共卖掉大约3万朵花,成为英国从事这项慈善活动时间最久的人,此外,她还长期向数十个慈善团体捐款,几乎用去所有的养老金。可是,她的善良却成为戴在她头上的枷锁,被人所利用、被以行善的名义所裹挟,最终在不堪忍受下无奈自杀。
 
  尽管此次事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也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比如在该事件中,慈善组织的人员本身却毫无慈善之心,要求工作人员不停的给善良的人逼迫,迫使他们捐款,出卖捐款人的资料,对她们的善良大加利用等等,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慈善家,他们做慈善大多偷偷摸摸的,采取化名或者其他方式,而且做了善事宁愿保持低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是觉得善良是人的天性,觉得做点好事会让自己心安理得;另一方面,更大的可能是因为他们怕被宣传以后麻烦上身,比如遭遇“索捐”,而且有的索捐者还很理直气壮,因为你是慈善家,不捐你就是伪慈善,你就是“欺诈”,所以他们害怕曝光 。
 
  其实慈善本来应该是很轻松、很快乐的事,日行一善、举手之劳,应当是融汇在我们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生活状态,比如今天为某某困难学生、疾病患者捐了点钱或者捐了点东西,捐完了这件事就结束了,什么时候遇到类似的事情,依据自己的自愿,想捐点再捐点,既不应当因为做善事就成了神,就被他人奉为完美无缺的圣人,自己不去追究捐赠之后别人的评价,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扭曲的慈善认识,导致善良反而成为了戴在头上的枷锁,成为了道德的紧箍咒。认为你既然是慈善家、是个善良的人,就应当对他人的要求有求必应,而社会上的众多慈善机构,也喜欢围着一只羊剪羊毛,都来分一杯羹,哪怕出发点的确是为了慈善,却也从未考虑是否给他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要发扬慈善,就必须为慈善营造好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要为他们的善行提供好保护,让善有善报成为一种公认的社会状态,在舆论上营造好人有好报的氛围、在制度上保障好人的利益,才能鼓励更多的人激发善念,付诸行动。反之,如果是“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那么必将对慈善事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