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动态 > 公益资讯 > 正文

非营利组织该接受政府资助吗?

2015-06-18 09:36:50      来源:

      当前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如果大包大揽所有的公共事务,往往既吃力也不讨好。对于特定的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政府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老百姓还是不满意。

  于是政府开始转变思路,将部分公共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一方面希望非营利组织能高效运作,从而在节省政府资源的同时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希望通过服务外包,提高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加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
 
  这种政府购买服务,非营利组织负责实施的方案,听起来的确不错。问题在于非营利组织应该接受来自政府的钱吗?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并不鲜见,不仅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尤其是在多灾多难的国家,更是如此。但这种合作往往是基于短期项目,一旦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合作关系也到头了。非营利组织依旧维持其独立的地位,从长期来看,这种独立地位对于吸引私人部门的捐赠,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何以非营利组织有时候也被称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区别开来的原因。
 
  是以,就单个项目而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或许不会影响其独立性,对将来吸引个人捐赠影响可能也不会很大。那么如果非营利组织长期接受政府资助,并且依赖这种政府资助,对非营利组织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政府资助对非营利组织而言,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第一种效应是“挤入效应”。在这种情形中,政府的资助往往被来自私人部门的捐赠者认为是一个信号,也就是说,个人捐赠者往往会认为政府资助的项目就是好项目。这样政府资助就相当于发了一个关于非营利组织“质量”的信号,个人认同政府资助的好项目,也会进一步捐赠给相应的非政府组织,从而“挤入”更多的捐赠。
 
  第二种效应与上一种“挤入效应”恰恰相反,叫做“挤出效应”。在这种情形里,个人捐赠者往往把政府的资助看成是自身捐赠的替代品。所以一旦一个非营利组织有了政府的资助,个人捐赠者就会想,反正你已经有了政府的钱就不需要我的钱,所以我可以把钱捐赠其他的非营利组织。这样一来,政府给非营利组织的资助就会挤出个人的捐赠。
 
  之前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同领域的非营利组织来说,政府资助的效应不同。例如说对艺术类的非营利组织而言,政府资助反而有可能挤入私人的捐赠。而对于其他的非营利组织来说,政府资助挤出私人捐赠的可能性要更大一点。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对于规模不同的政府资助来说,例如有些政府资助占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大头,而有些则占很小的一部分,对私人捐赠的影响是一样的吗?都会挤入(挤出)私人捐赠吗?也就是说,不仅要研究非营利组织要不要接受政府资助的问题,更要研究到底接受多少政府资助合宜的问题。对政府而言,回头也要去看资助的有效性问题,一味给钱到底是不是真的合适?
 
  马里兰大学的尼克拉娃(MilenaNikolova)在2015年6月的《非营利与志愿部门季刊》上发表了《政府对私人志愿组织的资助:挤出效应存在吗?》一文,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是美国联邦政府关于国际援助和发展的政府机构,这个机构每年要依靠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来完成任务,主要通过合作和外包的形式。这就构成了一个研究政府资助会不会挤出私人捐赠的很好的例子。尼克拉娃收集了从1947年到2005年与USAID合作的私人的非营利组织的数据,研究了对非营利组织而言,USAID的钱到底会不会挤出私人对这些非营利组织的捐赠。
 
  尼克拉娃发现,与USAID合作的非营利组织,如果自身收入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钱都是来自USAID,就会显著挤出其他来自私人部门的捐赠。不过,如果来自政府的资助在三分之一以下,反而会有助于该非营利组织吸引更多来自私人的捐赠。也就是说,政府资助太多会挤出私人捐赠,但政府资助分量较少的时候,是有挤入效应的。
 
  研究还发现,相比于宗教性的非营利组织而言,世俗性非营利组织的挤出效应更明显。也就是说,如果宗教性的非营利组织与USAID合作,并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钱来自USAID,才会出现挤出效应。那么对世俗性非营利组织来说,这条“挤出线”要低一些,不到三分之一就会发生挤出效应。
 
  另外,有些捐款人没有意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效率问题,他们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信息置若罔闻,一般只看该非营利组织是否历史悠久。这样一来,成立时间比较早并且持久运行的非营利组织在吸引个人捐赠上就比较占优势。
 
  对非营利组织来说,要有基业长青的打算,所以要看重长期。短期内接受少量政府资助完成特定项目,也许并不是坏事,因为有挤入效应。但长期来看,大量依赖政府资助,不仅会挤出私人捐赠,更重要的是,会丧失独立性。